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枕套 >> 枕套介绍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周恩来亲弟周恩溥,为掩护兄长牺牲,后代在

来源:枕套 时间:2022/11/5

或许很多人认为,周总理弟弟的后人,一定享受着国家的优待,大富大贵。然而实际上,他们从不说自己与周总理的关系,也不凭借这个关系谋利。他们隐居于闹市,靠打工为生,与普通老百姓并无差别。

自小调皮叛逆,虽是学霸却常失业

周恩溥是周总理的二弟,字博宇,年出生于江苏淮安,祖籍浙江绍兴。他只比总理小一岁。祖母鲁氏根据绍兴人的风俗,为他取乳名“和尚”,为的是孩子健康平安长大。

总理在年少时,母亲即去世了,父亲又远在外地谋生。他就像个大家长,在八叔八婶的接济下,拉扯着两个弟弟艰难度日。

好在,周总理的表舅惜才,让周总理去他家私塾里念书。但二弟“小和尚”,则因为生性顽皮,不能去私塾读书,仍是待在周家大院里。

虽然不能去学堂接受教育,但周恩溥自小就十分聪明,他在家中跟随八叔周贻奎学习珠算,学会后还积极地教三弟周恩寿。晚上,周总理从学堂回到家中,也会督促二弟练习书法、背诵诗词,还将自己的书给弟弟看。因此,周恩溥自小就在书法、数学、文学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。

后来,周总理去辽东寻找伯父,三弟周恩寿也被寄养在了姨妈家,只留周恩溥一个人住在八叔家里,三兄弟分开了。少了大哥的督促,生性活泼顽皮的周恩溥漫山遍野疯玩,爬树、打鸟、摘果、挖野菜,什么都干。

他不服从八婶的管教,和八婶顶撞,甚至于一个人离家出走,沿着运河堤,从淮安跑到扬州的舅父家,把鞋也跑破了。

这件事后来被恩来大哥知道了。为了让他收束身心,在父亲和大哥的安排下,周恩溥被送到天津的四伯父家,进入南开中学读书。

由于天性聪明,周恩溥的学业一直很好。他不仅能写一手好文章,英语也十分流利,可以快速翻译英文书信。由于自小在大哥的督促下练字,周恩溥还写得一手好字,可谓是多才多艺。

学校毕业后,周总理曾写信希望他从事纺织业,进入纱厂工作。但周恩溥有自己的主张,他从天津北上至黑龙江哈尔滨,寻求在财政厅工作的伯父的帮助。在伯父的帮助下,周恩溥在财政厅谋得了一个职位,有了正式工作。他还在伯父的介绍下,结识了伯父同事的女儿王兰芳,并娶她为妻。两人生有一个男孩,取名周荣庆。

然而周恩溥并未春风得意太久。他天生热心肠,好管“闲事”,遇上不平事,总要出手相帮;再加上他本人桀骜不驯,常常与人发生冲突,最终丢失了财政厅的工作,转而在电业局上班。但后来也失业了。

在亲戚的帮助下,周恩溥又在山东找到了工作。年,他前往山东,从事文书工作。周恩溥在山东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,他常常失业,工作不稳定。不过,到底是安顿在山东了,他住在那里直至逝世。

数次掩护兄长,牺牲时年仅46岁

年大革命失败,周总理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,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的头号对象之一,处境十分危险。为了保护家人,周总理让弟弟们都以字为名。因此,周恩溥改名为周博宇。

当时的中国,白色恐怖蔓延,国民党特务遍布全国,监视民众的一举一动。只要稍微和共产党牵扯上关系,就会被逮捕审讯。在哈尔滨工作的周恩溥,正是在这种危险的处境下,多次帮助大哥藏身。

大革命失败后,党中央为了总结经验教训,决定在莫斯科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。从年4月开始,瞿秋白、周恩来等参加六大的代表,秘密分批前往莫斯科。

周总理和邓颖超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及日寇的搜查,乔装成古董商人,在上海乘坐日本轮船前往大连。

船经过青岛,有短暂的停留,允许乘客上岸活动。周总理和邓颖超下船吃饭,买了很多报纸,这一举动引起了日本侦察队的注意。警察厅的人上前询问二人是做什么的,周总理说是做古董生意的。但警察厅仍有怀疑,于是将周总理带到了厅里问话。

警察详细询问了周总理的年龄、职业、出生年月,并问此行去哪里,看望谁。周总理回答说去东北看望舅舅。警察又问,舅舅姓什么。总理回答说“姓周”。警察听到后,说:“为什么你的舅舅姓周,你却姓王?”周总理机智地解释,中国人的舅舅和外国人的不一样,舅舅一般都和自己的姓氏不同。

警察听后沉吟,他们看到周总理购买了许多报纸,觉得他不像古董商人,现在又听到他舅舅姓周,立马怀疑:“你就是周恩来。”周总理反问:“你们有什么证据证明我是周恩来呢?我姓王,叫王某某。”他面对日本人的讯问,始终泰然自若。

日本人见问不出什么,只能放他出来。周总理找到邓颖超后,让她立刻销毁他们接头的证件。并改变原来的计划,分头行动,先由周恩来到位于哈尔滨的二弟周恩溥家住,邓颖超去三弟周恩寿家住,然后两人再汇合。

周恩来到周恩溥家住了几天,兄弟相见,自然喜不自胜。两人诉说着这些年来各自的遭遇,悲喜交加。

周总理当时被国民党反动派以重金悬赏,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。而周恩溥则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,让大哥住进他家里,并一直尽力掩护他,不让总理被敌人发现。他对恩来大哥,既有深厚的兄弟情谊,又有深深的敬意,敬佩他对革命事业的付出和贡献。

类似的掩护数不胜数。每一次,周恩溥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,帮助兄长躲藏。哈尔滨相比于国内的其他地方,反动统治尤为猖獗,既有日本、日伪势力,又潜伏着国民党特务,真可谓是步步惊心。在如此危险的境地,更能体现出周恩溥对大哥的情谊,对革命事业的支持。

图片上传处理中...

年,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,日军逐渐失去了战略主动权。年,中共中央接连发起了对日伪军的春季、秋季攻势,给敌人以很大打击。正在这时,国民党见外患压力减轻,又将矛头对准中共,妄想在抗战胜利后统治全中国。

周恩溥当时在山东潍坊,当地处于国民党势力的控制之下。国民党特务通过各种手段确认了周恩溥与周恩来的关系,将周恩溥关押在牢中,严刑拷打,逼他说出周恩来近期的行动轨迹。但周恩溥尽管身受酷刑的折磨,却对大哥的去向始终不肯透露半句,宁死不屈。

敌人无计可施,将他吊在村口的大树上一天一夜。第二天,周恩溥被救下,经过牢中的残酷折磨,他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伤害,回家后不久,即在年初染病去世了,年仅46岁。

后代“隐居”河南打工,月薪三千

周恩溥逝世后,留下妻子王兰芳和年幼的儿子周荣庆艰难度日。王兰芳也曾参加过革命,在东北组织队伍打过游击战。在哈尔滨时,王兰芳就结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。新中国成立后,她带着儿子来到北京生活。

王兰芳在战争年代留下了一身伤病,不能正常工作。于是,总理对她说:“你不要拿国家的工资了,以后由我来照顾你”。

他从自己每月元的工资中,拿出元给三弟周恩寿一家,拿出50元给二弟媳妇王兰芳,还专门交代侄子周荣庆:“50元是专门给你妈妈用的,你们要花钱自己挣”。此外,王兰芳看病吃药的钱,也都是总理从自己工资中拿出的。

要知道,战争年代中,为革命做出牺牲和贡献的老干部们,都能享受国家的抚恤和优待。而总理深知新中国百废待兴,要花钱的地方很多,他为了节省国家支出,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老干部王兰芳,足见其高洁品质。

周总理还曾给周家人制定十条“家规”,包括任何时候都不能说出与总理的关系;不能丢下工作专程来北京看望他;不许请客送礼;不许使用公家的汽车等等。

而王兰芳和周荣庆也牢记总理的嘱咐,生活艰苦朴素,从不对外宣传自己与周总理的关系,不向组织伸手要任何的生活补贴。

年,国家提倡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劳动,总理对侄子周荣庆说,你们到基层去吧,不要做官,当个工人最好。于是,周荣庆转而赴河南的一家卫校任文化宣传干事,母亲王兰芳也随同前往。

临行前,总理对侄子谆谆教导:“布衣暖,菜根香,读书滋味长。”他鼓励周荣庆,要甘于平淡生活,做个普通人,踏实工作,工作之余多学习文化知识。

周荣庆听从总理的教导,来到河南,先在卫校工作,后来又去了焦作,先后在钢铁厂、轮胎厂、机械厂上班。在这些工作单位,周荣庆没有担任任何职位,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工人。而且,他踏实肯干,工作认真;对外隐瞒身份,从不说自己的身世,不攀附权贵,得到了大家的尊重。

母亲王兰芳也陪同儿子在焦作生活了许多年,生活十分低调俭朴,以至于焦作的政府工作人员都不知道,原来总理弟媳住在他们那里。

工作不久,周荣庆就结识了妻子晋菊清,在焦作成家立业。他们育有3个孩子,二男一女,由邓颖超分别取名为周志勇、周志红、周志军。

尽管知道侄子一家生活在河南,但周总理对外从不主动提起家人。只有一次王兰芳病重的时候,总理才让秘书给焦作市的工作人员打电话,让安排一辆汽车将一位名叫王兰芳的老人送到新乡去,坐火车来北京看病。电话里,总理也没有说明亲属关系,只是说这位老人在革命年代做过贡献,需要给予关照。

工作人员花了很长时间找到王兰芳家里。到那一看,王兰芳一家六口人,挤住在十多平米的房子里,一家人没有享受任何特殊待遇。工作人员不由得对这位老人、对这一家产生深深的敬意。

年,王兰芳逝世,当时周总理重病在身,邓颖超给周荣庆一家发回电报,嘱咐葬礼从简,听从焦作市民政局的安排。当时,国家正推行火葬,周荣庆一家又带头实行。

王兰芳去世50多天后,年1月8日,周总理逝世。总理去世前,嘱咐只需要在北京的亲属参加葬礼,其余亲属不必来京,正常工作,守在各自的岗位上。

作为总理最亲近的亲属之一,他们一家得到的“遗产”是总理和邓颖超生前的部分遗物,包括体温计、枕芯、枕套、秋衣、秋裤等,朴实无华。

母亲去世后,周荣庆和晋菊清继续拉扯三个孩子长大。年,晋菊清退休,每月能领一部分的退休金,还找了份看管自行车的活,补贴家用。她一直住在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一个筒子楼里,破旧不堪,家里没有空调、冰箱、沙发,只有最简单的家具陈设。年,周荣庆去世。

三个孩子中,长子周志勇年从部队退伍后,在宾馆当服务员,后来市里成立了城管支队,周志勇被调去大街上巡查,这一干就是20多年。直到年,他才被任命为科级干部,月薪三千多。家族中只有他一人在政府机构上班。三子周志勇靠做些小生意谋生,二女儿周志红则没有固定工作,靠打工维持生活。

屈指算来,周荣庆一家在河南焦作已生活了60多年。他们一家人,就像普通人一样,过着平凡的生活。虽然身为总理后人,却一直低调谦逊,从不宣扬,也不凭借与总理的亲属关系谋取利益。他们一直践行着总理生前制定的家规,甘于平凡,认真生活,踏实工作。

年,晋菊清母子来到江苏淮安,将总理夫妇的遗物捐赠给了周恩来故居,这是他们的一个心愿——让更多人学习周总理艰苦朴素的精神。那些老物件,虽然破旧,却有着朴实无华的意蕴,体现了周家高洁质朴的门风。

参考文献:

李海文主编《周恩来家世》

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《老一辈革命家风采——周恩来风采》

郭红敏《周荣庆——周恩来亲属低调生活》

南风《隐居河南54年,周恩来总理后人的平淡人生》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21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