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枕套 >> 枕套特点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朱启臻柿子红了,大峪沟又热闹了

来源:枕套 时间:2022/12/11
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 http://news.39.net/ylzx/bjzkhbzy/

就像家乡的百年柿树,树干一代代老去,新枝不断长出,生生不息,柿树的老根,深深地扎在这片沃土上。

如果到北京西南风景区去旅游,进山前的路边上会看到一座壮观的牌楼,上边有书法家书写的“中华磨盘柿第一村”牌匾,这就是我的家乡——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。年出生在这里,我们这代人,生在困难时期,长在动乱年代,赶上了改革开放,目睹了社会变迁。自然留下了深刻的乡村记忆和浓浓的乡愁。

记忆中最深刻的当属村里的柿子。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,村里树上、树下,院里、院外,屋顶上、房檐下,满山遍野,到处都是红彤彤的柿子。站在山上往下看,看不到地面,也看不见房子,因为它们都被柿树的海洋所包裹。

几百年的老树会给人以十足的沧桑感,新长出的小树生机勃勃,从石头缝隙里长出来的树竟然也可以果实累累。真可谓千姿百态,万紫千红,好一派柿树风光。

从小在柿子树下长大,村里每个人都与柿子结下不解之缘。困难时期,由于柿子的存在,村里人靠它充饥。至今还历历在目的情景,就是放学后每人爬上一棵高高的柿子树,摘下红灯笼似的熟透的柿子往饱里吃,每人至少吃五六个,也有吃十来个的。吃够了柿子回家吃午饭,主食是红薯,填饱肚子,再去上学。

上大学后听过的学术报告,有一次就是专门讲柿子。教授说,柿子不宜空腹吃,因为柿子中含有丹宁和较多的鞣酸及果胶,在胃酸的消化下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硬块。还说,柿子不能和红薯一起吃,说易使人患上胃结石症,引起炎症、糜烂、溃疡及胃功能紊乱等,有害健康。我当时就产生了疑问,教授说的一定不是我们村的柿子,我们村的柿子就是空腹吃的,因为粮食不够吃才吃柿子;而且是和红薯一起吃的,因为那个时候老百姓家里除了柿子,就是红薯最多。

从此,我不再迷信教授权威的话,也不迷信论文和实验数据。因为世界太大,产品太丰富,品质多种多样,价值也各不相同,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。

我们村的柿子有个十分特殊的特性:皮薄汁清。皮薄到什么程度?成熟的柿子可以用手剥掉一层像纱一样透明的表皮。柿子汁是清汤的,清到什么程度?把熟透的柿子汁倒在碗里可以清澈见底,犹如一碗清水加了一点淡淡的橙色。在村里吃柿子,用一根吸管,大半个柿子可以吸完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这种品质只有我们村的柿子才具备。出了村,无论如何栽培管理,这种特殊品质都会丧失。曾有国内外果树专家研究过村里柿子特殊品质的原因,结论是特殊小气候导致。

柿子除了食用,还是村民节日送礼首选。特别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,柿子是村民们必备礼物。不仅因为是村里特产,还因为柿子具有十分美好的寓意,“事事(柿柿)如意”、“百事(柿)如意”。人们相信,送柿子就是送祝福,会带来好运气。人们还用布料做成柿子形状的手工艺品,挂在屋里;把柿子图案绣在枕套上或手绢上;一些巧妇甚至可以做出惟妙惟肖、栩栩如生柿子形状的面食招待客人,被视为高规格的待客礼仪。

村民与柿子终生相伴,练出了一批柿子“把式”。他们可以熟练地嫁接柿子,把不同品种嫁接在同一棵树上,结出的柿子形状、颜色、味道各不相同,很有观赏价值。他们也经常被请到外村去嫁接柿子。柿子的防病、防虫、修剪、采摘、贮存、做柿子饼、晾柿子干等一系列与柿子有关的技术和知识,村民们都十分娴熟。

我心目中村里农民最高的技艺是“扛大梯”,就是摘柿子用的梯子,十几米高,要直立着用肩扛着在树的缝隙间行走,不仅要保持平衡,而且要准确灵活,稍有差错摔断了梯子,不仅是财产损失,而且也是很“丢人”的事情。摘柿子时一般是三人组合,“杠大梯”的是主力,不仅要驾驭高高的梯子,还要踩着梯子把一个个柿子采放在篮子里,用长长的绳子从梯子上溜到地面,速度堪比自由落体,快到地面时立即刹车,由地面的人,一般是妇女摘下装满柿子的篮子,迅速换上空篮子。然后,把柿子把(带在柿蒂上的树枝)用手掰下来,把柿子码放整齐,等待装筐。还要有一个人负责“打戗”,用一个长竹竿把高梯子支起来,形成稳定的三角支点,同时负有保护梯子上人的责任,一般一个这样的劳动力要负责三架梯子。

传统采柿子紧张忙碌而有序,是最具观赏价值的农活儿,常引来人们驻足观看。如果有哪个小伙子“大梯”扛得好,引人注目,是很受姑娘们青睐的,一般会找个好对象。如今,柿子树落头矮化,扛大梯摘柿子的景观很难看到了,扛大梯的技艺也只能是记忆了。

可能因为对柿子的情怀,或者是对吃水果的偏好,年我报考了农业大学园艺系,并进入果树专业学习,毕业后很遗憾未能从事果树专业工作,改行做了三农研究。由于生长在乡村,当过农民,还当过生产队长,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驱使着我成功抵御了诸多诱惑。在三农这个艰苦而冷落的研究领域坚持下来,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必言,取得一些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认可后的幸福感是贯穿始终的,也最具激励效果。

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和在土地上辛勤劳动的父老乡亲,了解农民的辛苦,懂得他们的贡献,希望他们过的一天比一天好。也深感需要反映他们的生活,研究他们存在的价值,呼吁他们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于是,我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农民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所——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,我的家乡大峪沟村是我们研究所重要的观察点之一,也是学生的实习和实践基地。

我的研究选题,大部分来源于对家乡的观察和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f/25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