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亿件时装,28万件皮草,亿元产值……这组数据,是年汉川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创造的成绩;这靓丽成绩为汉川赢得“中国服装制造名城”的名号。
纺织服装产业是汉川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,很长一段时间,企业以简单的代加工为主,品牌少,销售渠道单一。
近年来,汉川纺织服装产业不断补链、强链、延链,初步集成纺纱、织布、印染、设计、研发、生产加工、仓储物流、电商平台及网红直播的完整产业链条。
承接产业转移,家小作坊扎堆汉川
车行驶过汉北河大桥,进入川汉大道。道路两侧琳琅满目的“纺织”“服装”广告牌,都在告诉来往的人们:这是一座服装之城。
汉川与服装的缘分得从17年前讲起。
年,武汉汉正街大批服装小作坊向外搬迁,汉川看准时机,规划建设汉正服装工业城,吸引80家来自汉正街的服装加工厂。当时,每天从这里送向汉正街的服装达8万多件。
随着汉正街服装加工小作坊的陆续转移,汉川乘势而上,先后建起德州科技园、裕华工业园、北河工业园、华中皮草城、浙江产业园等服装产业园。
多家服装小企业扎堆,劳动力需求激增。“要上班,到汉川”,当时省内媒体见报率最高的广告语之一,见证这里纺织服装行业的迅猛发展。
从武汉转移到汉川,这些工厂仍延续着以往的商业模式:接单、生产,为二、三线服装品牌做代加工。
“仅靠代加工,就能活得很好。”艾尔多姿服饰厂,是10多年前从汉正街迁出的众多服装作坊之一。厂长高程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,这些来自汉正街的老板们,靠着一件件衣服积累财富,有一个普遍心态——小富即安,“没动力去思考创新。”
困境很快随之而来。国内服装产能过剩,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不断上涨,都冲击着处于产业链下端的服装加工厂。
特别是年疫情来袭,引爆直播电商,改变无数行业的商业业态。汉川服装企业基本以线下销售为主,又无叫得响的品牌,一时间茫然不知所措。
为服装产业补链,家配套企业集聚
“代工”的路越走越窄,全产业链发展,才有未来。
在汉正街服装企业大批迁入之前,汉川马口镇已有制线产业基础,缝纫线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。
制作一件衣服,需要十几种原材料。在汉川,仅有缝纫线“一品独大”,其余原材料都需要从外地购买。
辅料、面料是服装产业链上的重头戏。年,汉川建设万平方米的浙商产业园,与全国最大的面料市场浙江柯桥、中国轻纺城浙江绍兴实行产业联动,产业园搭建贸易平台,为当地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优质面料,大大减少中间环节,降低生产成本。
凭借庞大的服装加工规模,汉川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先后引进盛世伊人、金星、天马、嘉华等织布企业,以及生力纺机等服装设备生产企业,填补生产环节的空白。汉川建设印染工业园,引入银泰达污水处理厂及中南、松龄染纱厂等项目入驻。
很快,汉川集聚一批漂染、水洗、印花、绣花、辅料生产等配套企业,形成制线、织布、印染、加工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。
“正在引进一个年产40万吨的涤纶短纤维生产企业,弥补制线产业原料上面的一个空白。”汉川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琪告诉记者,汉川计划在3年内再引进10家至20家辅料生产企业。
以项目建设“补链”,以技术改造“强链”。去年以来,汉川打破对企业技改资金奖补的上限,49家服装面料辅料企业投入近10亿元进行技改升级,当地龙头企业名仁纺织集团主要生产布料缝纫所需的涤纶线,投资将近5亿元建设行业内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。
数据显示,目前汉川纺织服装配套企业多家,从业人员超10万人,去年规上工业产值亿元,同比增长28.2%,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5.6%。
共打一张牌,“汉派荟”直播卖全国
“水货”,曾是汉正街的代名词。从汉正街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汉川服装产业,面临同样的尴尬——仅仅停留在生产,销售和研发均在外地,更别谈品牌。
去年,中国汉派服饰网红直播基地在浙商产业园应运而生。基地运营总监段伟介绍,计划每年至少培训孵化名主播,为当地服装生产企业直播带货。目前已有6支直播带货创业团队进驻园区。
在基地二楼,集中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新潮服装。旁边的直播间里,网红主播们正在火热“带货”。记者注意到,带货的服装品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:汉派荟。
段伟介绍,汉川服装企业正合力打造一个公共品牌,抱团突围。“‘汉派荟’要引领汉派服装走向时尚前沿。”
个别有实力的服装企业也在尝试打造自有品牌。艾尔多姿服饰厂之前一直给森马、以纯等品牌做代加工,如今自创的“花灯会”品牌女装,在江浙二三线城市已小有名气。目前,汉川纺织服装企业初步打造了一批在市场上有影响的品牌,如鱼鹤、九连环、铁树王、鑫泰等,其中,“鱼鹤”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。
以往是幕后代工,如今直面消费者,汉川服装企业触摸市场动向,主动研发推新品。
“这里的衣服,每一款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兰博之嘉服饰有限公司二楼,休闲男装、夹克、羽绒服等样衣挂满整个房间。厂长戚利介绍,去年底开始尝试直播销售,不同于线下销售,直播讲究“快、准、狠”,对服饰的时尚度更有要求。兰博之嘉开始与杭州的服装设计师合作,组建研发团队。每天有10多款样衣版式从杭州研发中心发到汉川的生产车间。
为了方便服装企业直播卖全国,产业园建起“汉派荟”云仓物流配送中心,提供仓储、物流、客服一站式服务。
记者采访之时,浙商产业园二期已经开工建设,主要打造设计师共享空间,与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合作,引进高素质设计人才,为全市多家服装企业提供研发、设计服务。
一份订单减少激发5亿元投资
4月8日,湖北名仁纺织10万锭涤纶纱线智慧工厂内,一片火热生产场景。
1年前,湖北名仁纺织董事长吴建安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投资5亿元,建设智能化纺织工厂。
有同事不理解,提出:“我们的设备、产品已在国内领先,没有这个必要。”
吴建安坚信,这笔5亿元的投资是必要的。
马口是“中国制线名镇”,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缝纫线产业集群。名仁纺织以年产量30万锭的数量稳居产业龙头,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。
坐拥行业老大的地位,名仁纺织不缺客户,更不缺订单。但两年前,一份订单的减少,给吴建安敲响了警钟。
在一次查阅账本时,吴建安发现,上海一家老客户好长时间没有下订单了。电话询问,对方告知:改用其他厂家的纱线了。
吴建安感觉有些蹊跷,趁着年底到上海参加展销会,找到这家服装厂一问究竟。原来,该客户引进了新的服装生产线,智能化程度更高,运转速度更快,一般的传统纱线满足不了要求。得知他们改用江苏一个纱线品牌后,吴建安连夜赶赴江苏,想看看自己到底“输在哪里”。一番比较后,他承认:别人的产品品质的确更胜一筹。
回来后,吴建安陷入了沉思:尽管每年名仁纺织投入多万元进行技改,但仅仅是“以旧改旧”,更换部分工艺环节,产品品质难有飞跃式的改进。
“每年修修补补,不如脱胎换骨。”吴建安动了再上一个智能加工厂的想法。
初步测算,需要5亿元资金。这不是个小数目,吴建安跑遍浙江、江苏、广东等地,探访生产厂家,寻找合作伙伴。历时1年,终于找到有效的合作模式和融资渠道,厂家以“租赁+贷款”的形式,为名仁纺织提供最新设备。
“采用智能化设备和全自动生产流水线,用工可节省80%以上,缝纫线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”吴建安说。
孝感传统产业迎来“焕新”时刻
单个技改项目最高可补万元
24米高的立体智能仓库里,工作人员按下指令键,货物从入库到出库,全程自动完成。去年底,维达护理用品(孝感)有限公司投入10亿元技改扩能,完成脱胎换骨的一跃。
孝感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孝感正在实施传统产业“焕新”工程,推动企业向创新驱动型、智能制造型、绿色低碳型、制造服务型转变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市企业技改将实现全覆盖。
孝感市传统产业占比较高,食品、纺织服装、盐磷化工、纸卫包装、建材等企业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70%,主营业务收入占68%。
针对传统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、技术水平不高、创新能力弱等问题,年7月,孝感市出台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,拿出“真金白银”支持企业技改。对总投资万元及以上的项目,按照项目设备购置额的8%给予补助,单个技改项目最高可补万元。对实施技术改造后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亿元、亿元、亿元、50亿元的工业企业,分别给予万元、万元、万元、万元不同档次奖励。对获得国家试点示范的企业和项目,根据“含金量”给予50万元至万元不同档次奖励。
实施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。由市委书记、市长担任总链长,13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副总链长和细分产业链链长,对接省16条重点产业链和武汉“”产业集群,服务若干重点骨干企业,包联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培植壮大。
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。依托传统产业骨干龙头企业,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,建设企业技术中心、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,发明专利申请量、授权量居全省前列。在创新道路上,孝感麻糖米酒、孝棉集团、益盐堂、维达纸业等一批传统企业正阔步前行。
来源:胡琼瑶刘宇张铮尹青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