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经常听到“极简主义”这个词,影视、书籍、综艺都有涉及。我最早接触的是梭罗编著的《瓦尔登湖》,后来看了日剧《我的家里空无一物》、电影《小森林》之类的。最初只是认识层面接受这种“主义”,真正践行是最近五六年。主要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极简生活哲学的具体实践,唤醒内心的秩序感。
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”。古人的智慧是在当时物质贫乏但精神高度内省的时代发展形成的。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、只要花钱就能很快得到满足的时代,能够放纵欲望的不断膨胀吗?不能,不只是要规避各种消费陷阱。想想你刷橙色软件总想买的时候,是否是内心空虚、想要猎奇,或者通过购买行为安抚自己的时候?不断刷小视频、熬无谓的夜时,是否是百无聊赖、在网上做出的类似于街头围观的行为呢?物欲的膨胀,根本原因是精神生活的匮乏。在网络时代之前,影视带给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想象,电视儿童以为那是另一个高于现实的存在。进入网络时代之后,影音、画面、言语的爆发,让人意识到世界是何等丰富、万物是何等神奇。对物品的占有贪心随之增强。但是人的精力、财力、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差异的,过多承载带来了迷茫、焦虑、沮丧等情绪。如果想给身体和精神减压,势必要减轻荷载。
二、在选择买与不买、扔或不扔的过程中,让你看清哪些东西对你而言是重要的。
买了房子之后最初拮据的阶段,看着空荡荡的屋子,我并没有急着举债把它填满。而是先问自己,我到底需要哪些东西,列了清单,标出优先级。把我认为必须先买的全自动洗衣机买上了,其他的家具和电器等手头宽裕了再逐步购入。为什么洗衣机的优先级最高呢?因为我之前住宿舍的几年中,洗晒衣物不方便,特别是冬天,自己烧热水免得洗衣服冻手,晒衣服也是很久不干。所以,买全自动洗衣机能够解放双手、甩干后很快就晾晒干了,幸福感提高了。电视一直没买,偶尔想看看电视台在播什么,就通过手机上的“学习强国”收看。厨具、餐具、冰箱都选了自己喜欢的款式,不求一次到位或是全套配置,只愿每件都是心头好。特别是看了很多家居类视频后,最大的感受就是家没有固定的范式,并非客厅就是电视墙、沙发、茶几的标配,家里买什么、摆放什么,看你的需要和喜好,你的家代表你生活的日常和品味,不是展示给外人看的答卷。
买之前三思,要想想维护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成本。比如地毯,在媒体上看到的是让人内心温暖的。但身在北方城市,灰尘多,屋子里经常打扫擦拭。铺在地上的大地毯,只有短暂一段时间享受坐地毯上看漫画的乐趣,即使用吸尘器清理,仍然觉得沾灰,又不能扔到洗衣机中洗。在两次辛苦地蹲在卫生间刷地毯累得腰酸之后,我决定把它扔掉了。生活用品如果让我们觉得累,还是尽早远离吧!本懒人买衣服也有个原则:最好能放到洗衣机中直接洗,冬季大衣送到干洗店,只有枕套是真丝的,需手洗的衣物能少则少。
曾经看到网上有人提问:怎样让家里看起来有格调呢?有个回答:经常扔东西。商品的过度包装已经司空见惯了。我们这代从小时候攒糖纸、画片、好看的盒子,长大后买到商品的外包装好看的,舍不得扔,总打算这个盒子、瓶子能做什么。不少老年人的家中有陈旧的气息,就是什么都舍不得扔。流水不腐、户枢不蠹,让家里的东西各尽其用,没有冗余,然后好好珍惜现有的,才能增加家里的活力。
三、囤积物品带来的安全感和银行卡、理财账户上的余额带来的安全感哪个重要?
真的等你要用钱的时候,家里一大堆东西是无法当掉的。后者给你抵御生活隐藏风险的底气。年少时逛饰品店、小商品城,买了一堆自己觉得喜欢且有点用的小玩意儿,最后发现不过在抽屉角落闲置而已。有钱人做价值投资,不论时间、金钱都不会用在琐碎却只能消耗精力的事情上。不再闲时买买买,一年省下来的钱可能也就三两万。这点钱不能让你买房买车、实现阶层跨越。但是聚沙成塔,至少在你遇到大事件要用钱的时候,感到自己尽力了,而不是后悔。
四、扔之前要思考,以免等到想用的时候,还得花钱买回来。
看到有人矫枉过正,所有物从堆积如山的状态一下清理得屈指可数。短时间内是很有成就感,等后来想用的时候,发现还得添置,所谓“旧的不去、新的不来”。购物欲集中释放之后,这种“断舍离”变成周期性的清理运动,浪费时间、金钱。所以,舍弃不能是头脑一热的事情,扔掉之前,想想这件东西是否存在二次利用价值,让一件物品发挥它其他的作用,换种方式陪伴你。我曾经买过一个香炉,店家附了张小卡片,印着“人随物安定,物随人长久”,蛮喜欢这句话的,有种光阴的力量在其中。后来卖香的店铺送了我另一个小香炉,焚香一事,我知道自己只求个心境,没那么多讲究,占有两个香炉有些浪费,就送了朋友一个,分享也有乐趣。又例如买的书画毡,裁剪后剩的边角没扔,近期清理时找到,恰好天冷了该穿棉靴了,剪了四副棉鞋垫。
还有一点,“君子不器”,闲置的杯子可以当笔筒、当小花瓶养多肉、作为书画用的笔洗。朋友送的好小的茶盏,我曾经用作吃饺子的蘸碟,后来又成了作画的颜料碟,不必另买调色盘。
五、简化情绪,能消解生活中很多冲突,节省不少时间。
有人勤于维护自己身体的神殿,却疏于供奉精神的神殿。丰子恺先生认为:“眼睛是精神的嘴巴”。我们爱美食、美衣,但如果每天触目所及的是杂乱的环境、网络上粗鄙的言语、恶俗的小视频,那相当于吃了多少“垃圾、有毒的食品”呢?
流行歌曲有很大比例是关于爱情的,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不少悲情歌曲流传于世。年轻时的我,经常循环播放那些容易沉浸于伤感情绪的音乐。“沉浸”两字用于专注做事时的心流体验是好事,用于情绪时更恰当说是“沉溺”。网络时代的论坛、社区、小组,让人习惯寻求同好,也会让你在时间的隧道中视野变窄。如果只是听音乐、看影视、看书,沉溺在单一情绪中,不利于心理健康和全方位发展。
产生负能量难以避免,要减少精神污染自己和他人。第一感觉下以前会脱口而出的评价、抱怨、发泄之类的话语,咽下去不说,能够减少很多麻烦。负面情绪下说的话,于事情的进展无益,只会激化矛盾,不论是对谈或是网上聊天,删掉即将脱口而出的补缀的话,生活会更美好。
六、减轻精神负担的小习惯——每天出门前扔垃圾。
与其把极简当作战役,大清理之后短暂满足,不如作为细水长流的生活习惯。我每天晚上会把垃圾袋放在门口,出门前顺便带下楼。冰箱里的食物只要还有,就不采购新的。买菜附赠的塑料袋收集起来再次作为垃圾袋使用。扔掉空瓶的物品带来一种物尽其用的满足感,这是力所能及的小事,在成年人有时袭来的“无意义感”之时,能够给予心灵慰藉。真到了不得不更新换代的时候,买适合的、自己喜欢的,而不是便宜的,省的花精力维护那些“不合意”。这样家里的气场是流动的、鲜活的。如果家里有太多年深日久积累的旧货,不用也舍不得扔,不具备特殊意义,就会觉得暮气深重。所以,惜物的态度是“未来不迎、既过不恋”,轻量级生活带来精神生活的轻盈。
切身感受,先写到这里吧!
年12月4日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yzl/81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