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挑补花业的历史起源,存在两种说法。一是本土说,认为挑补花原是我国的一种民间工艺,已有很久的历史。在日常使用的枕头、围嘴和妇女裤口上,多挑上各种花样图案。补花起源于“堆绫子”。皇家贵族和地主使用的荷包、扇子套、表套和椅垫上,以及庙宇中的佛幔等上,多用绸缎丝线堆补花样。二是外来说,如张延祝《日趋没落的北平手工业》一文认为“(北)平市花边业历史甚浅,系十九世纪末年由欧西传教士传入中国,最早流行于香港汕头一带,自南而北,民国初年北平始有制作”(张延祝著《日趋没落的北平手工业》,载《经济评论》第1卷第16期,年7月)。又,张光钰在《北平市手工艺生产合作运动》一书中持论大略相同,认为“挑补花传入北平,大约已有五十年的历史,也是由传教士传入”(张光钰著《北平市手工艺生产合作运动》,年印本)。我们知道,挑补花业是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。但是,也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本土说的成立。从遗存文物看,元代兴建的白塔寺就陈列有清代乾隆十八年(年)塔藏的织锦贴花镶嵌法衣;在雍和宫内也保存有绿度母补像、三长寿佛像的堆绫袈裟等多件。挑补花作为商品大量生产是在年前后。最初是传教士中的修女带领女教徒制作,制品供传教士使用,或寄回本国。年美国传教士在灯市口开办慈善工厂。当时所用图案,多为“天坛”“牌楼”。北京(北平)挑补花业在民国期间的兴衰状况,张光钰《北平市手工艺生产合作运动》一书有简短的归纳:北平的挑补花业,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最发达,工人达八万人左右,销路极畅,常有供不应求之势。九一八以后,略受影响,旋即恢复旧观,七七事变后再挫,但次年又转繁荣,工人数仍保持五六万人的数目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国外交通完全断绝,出品无路可去,工厂作坊相继关闭,能继续支撑到胜利前夕者,仅一二家而已,这可说是挑补花业最大的厄运”。(陈华中、钟德钧著《旧中国北京的挑补花业及工人状况》)又据记载,年美国传教士又在燕京大学内开办燕京工厂,以后又增加为“培德”——补花,“培善”——手绢,“培元”——挑花等四个工厂,吸收教徒及附近贫民入厂生产,直接经营出口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,海运畅通,出口恢复,生产迅速发展起来,大小作坊达到余家。到北京解放时,只有小作坊20余家。民国时期的绸缎店铺另据年调查资料,北平“规模较大之花边(按:即挑补花)工厂有三家,即灯市口之“慈善工厂”,社会局之“妇女工厂”及“仁慈堂工厂”,工人皆为女工,散居于朝阳门、东直门、西直门外,约计二百余人。家庭作坊则有一二十家,小者占房一二间,大者三四间,工人率为附近妇女”。挑补花“出品可分挑花、抽花、补花、凸花等类,以枕套、床单、窗帘、台布、沙发用品、手帕、钱包、书包为大宗”。所用原料“除中国夏布外,尚有瑞士玻璃纱、英国麻布、法国颜色线、香港软漆布等,现以价值过昂,输入不便,一时尚无适宜之代替品,因之影响制之精品致,品质亦以减低”(张延祝著《日趋没落的北平手工业》,载《经济评论》第1卷第16期,年7月)。民国北京(北平)挑补花生产的特点是层层包买主控制下的、分散的家庭手工劳动。作坊是主要的基层生产单位,他们将布料和彩线分发给散工进行加工。有的作坊联系的散工有五六百人甚至上千人。工人绝大部分是贫苦的家庭妇女和尚未成年的女孩,她们主要集中在海淀蓝靛厂、城内的北新桥、朝阳门内外和东郊东坝一带。文章出处:《北京文史》——《民国北京(北平)的成衣、鞋帽与针织业》作者:章永俊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8041.html
上一篇文章: 青海撒拉族刺绣刺破传承困境绣出美
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