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枕套 >> 枕套用途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优质的阅读还得有笔记相伴

来源:枕套 时间:2023/4/21

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,我发现很多人阅读是无效阅读。比如在周围掀起阅读高潮时,侥幸阅读了几本别人或者什么机构推荐的书;为了装点门面,忙里偷闲读了几本书;为了阅读赶进度,提高阅读面,不加思索,快速阅览一些图书。上述几个理由,看似是在阅读,由于阅读目的不纯、方法落后、缺少持之以恒的阅读动力,因此所读的有限的图书,读过之后,如过眼云烟,除了记住书名和故事梗概之外,对所读的书并没有读透、读懂、读活、读新。相反是囫囵吞枣,只是记住了一些皮毛。这样的阅读其实是自欺欺人。

本来全国的读者年平均阅读量就不高,连续多年没有突破5本大关。有的人更因为工作、学业的繁忙,别说是一年读了5本,就是一本都没有坚持下来,而且读过之后和没有阅读本质并不大。

这就是没有效果的阅读。那么,阅读怎么有效果呢?怎么能读懂、读透所阅读的书的要旨呢?其实,古今中外大家都列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,我觉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记读书笔记。

说起记读书笔记,其实我是从小学开始就养成的习惯。当时口袋里就有一个小本子,遇到什么可以值得记的就记下来,然后晚上回家再整理。年我考入南开大学之后,除了坚持记读书笔记之外,还做起了读书卡片。专门去文具店买来紫红色的卡片盒和几百张卡片。这样,口袋里除了小本子之外,还总是放着读书卡片。我把这些卡片都在左上角进行分类,隔一段整理一次,把相同的放在一起。大学四年,记了有好几本读书笔记和几百张卡片。

这个习惯,我从参加工作之后继续保持下来,并对读书笔记也进行了分类,如文学类、百科类、出版类等,陆陆续续记了十几本。为了能及时看清楚自己所记的笔记,我还在每本笔记之前,做了几页目录出来。

我发现,凡是我做过读书笔记和读书卡片的图书,记忆力就十分深刻。这是因为,在记笔记过程中,需要对所读的书进行回味和提炼总结,有的记忆模糊的地方,又再次回炉,再次阅读。为了提高记笔记的效率,我还强化自己在阅读自己收藏的图书时,进行阅读标记,如用各种符号,将重点进行标记,还在一个章节之后,概括一下这一章的要点。在每页的天头地角都密密麻麻记满了自己的感慨。如我在阅读《今古奇观》一书三册时,不但在几十年里读了四遍,还几乎在每页中都有阅读重点和批注。我觉得这样的阅读,不但十分过瘾,还锻炼了自己的阅读能力、分析能力、整理能力、写作能力。几十年下来,我坚持写杂文和评论,并在多家媒体发表了多篇作品,都和这样的阅读基础、阅读方法是密不可分的。很多杂文的引经据典都来自这些读书卡片。正是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。

记得杰出的教育家、革命家徐特立很早就提倡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的学习方法。徐特立认为:“读书要守一个‘少’字诀,不怕书看得少,但必须看懂看透。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估量书籍的价值,要用笔标记书中的要点,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,要用一个本子摘抄书中精彩的地方。”当时身为徐特立学生的毛泽东就深受他的影响,毛泽东勤于做笔记,当时他有许多种笔记本,包括听课、自学、摘抄、随感和日记等积了好几网篮。这样的阅读习惯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读书生涯,很多名著毛泽东都读了不止一遍,甚至是十多遍。从现存的毛泽东读过的大量书籍中,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点点圈圈、条条线线、朱墨纷呈、洒自如的笔迹,这都是毛泽东读书时勤于思考的结晶。

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,只有边读边记,才能强化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和提炼,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系统。只有记了笔记,才是阅读完一本书的闭环。正如有的人所说的,“动笔墨”的过程,既是反复加深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过程,又是帮助头脑建立资料库的过程。读书动笔,读书效率就会越来越高,书就会变成营养,被吸收,被运用。

鲁迅先生也曾提出过,读书要“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、脑到”,可见,阅读的这四到,其实是一个整体,只是匆匆忙忙、囫囵吞枣地阅读,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收获,久而久之,就会遗忘了。因此,有了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的阅读习惯,就可以强化记忆、训练思维。

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记笔记开始的。一次,富兰克林买到一本《旁观者》的刊物,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。几年以后,他模拟原文,写出了一篇篇文章。接着,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,发现自己的缺点,就把它改正过来。这样下来,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,取到了“真经”,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,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。

明末清初的思想家、学者、诗人顾炎武,在大量阅读的同时,按经文、吏治、诗赋、史地一一摘录,编写,增改;几十年读书不辍,动笔不断,他把自己30年的读书笔记整理了一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的《日知录》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对这本书也做了评价:“书前有自记,称自少读书,有所得,辄记之。其有不合,时复改定,或古人先我而有者,则遂削之。积三十馀年,乃成一编。盖其一生精力所注也”。可见,《日知录》的问世,得力于顾炎武30年的手不间断的读书札记。

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也是公认的大学问家,他的成就也来自他的读书笔记。钱钟书的作品除了长篇小说《围城》外,他所作的《管锥篇》仅征引的先秦至近代中国文人就有多人,典籍更是达多种。他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,被公认是读书最多的人。他对校图书馆图书馆的书逐排横扫,借书最多,做了7万多页的笔记。据他的同班同学回忆:大学期间,钱钟书经常是中国经典看累了看外国经典,四年如一日,每次去图书馆,也都抱着五六本书。钱钟书笃信爱迪生名言“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”。

钱钟书一边苦读,一边潜心做笔记。其夫人杨绛称钱钟书:“他只是好读书,肯下功夫,不仅读,还做笔记。”钱钟书爱做笔记,以致于给家里都带来了负担:铁箱、木箱、纸箱、麻袋,甚至连枕套里,都塞着他的笔记。关于钱钟书的笔记,杨绛还给他做了分类,第一类是外文笔记,有英、法、德、意、西班牙、拉丁文。笔记本本,还有一些零散的单页笔记,共多页。看来,钱老起码精通七种语言。

当然,像顾炎武、钱钟书这样的大学者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,一般人如果不是做学术研究工作,也没有更多的精力,每天都在阅读上。因此,与其为了阅读而阅读,不如定下一个阅读目标,从自己喜欢的名著开始,把阅读速度放慢,一年读懂几本也是可以的。一遍不行就读几遍,直到能读懂为止。为了有效提升阅读质量,不妨从记读书笔记开始。

阅读从来都是个精细活,是需要调动自己的大脑和智慧,调动自己的情感去阅读的,如果说,阅读需要什么技巧的话,那就是在坚持阅读的基础上,多做笔记,此外没有什么捷径可言。

需要指出的是,自从电脑普及之后,为了加速文本电子化,也可以做电子的读书笔记,这样保存起来、引用起来也都方便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bszl/41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