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有自己专属的“宝贝”,而这些宝贝在大人的眼里就是没用的东西,恨不得把它们都丢掉,换些干净、新的给孩子。
说到这里,大家应该知道这些宝贝是什么了吧,没错,要么是破被子、要么是枕套、甚至还有妈妈穿过不要的睡衣呢。
我邻居阿姨的孙子三岁读小班了,一直听她讲这个孩子有多听话、可爱,就是很少来过奶奶家里,这次难得的周末这孩子来了奶奶家里,我也趁机去逗逗这个孩子。
刚进门就看到这小孩子了,长得确实很可爱,但他看到我进门就马上不说话了,站在那里不敢动。于是,我走到他面前逗他,他只是看看我,然后紧紧抱着手里的一团东西,我仔细一看是枕套,想着帮他拿掉,没想到他哭了起来。
奶奶过来说,这个枕套谁都动不了的,洗都不给洗呢,换新的给他也不要,就认这两条,晚上要抱着睡觉,出门也要带着的。
原来,又是一个依恋身边旧物件的小孩,之前只听说某某人小孩这样,但见到眼前的小孩子是这个样子,我还真有些不知所措。
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出现这个情况呢?
其实,这些在大人眼里的“破旧”物件是孩子们的安抚物,是指孩子从依赖到独立的这个过程中出现的“过渡物品”,它是陪伴孩子成长的一部分,也是满足孩子安全感的需求物。
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博士:安抚物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良好过渡,可以帮助孩子从全身心的依赖妈妈,顺利成为一个独立的人。
因此,孩子们对安抚物的需求,应该源于婴儿时期对妈妈的依赖。也就是在宝宝6个月以后,当他们对妈妈、对事物有些模糊记忆开始,这时候妈妈不能陪伴在身边时,他们会在不安、焦虑的情绪中找身边有妈妈味道的,或者是自己喜欢的物品为安抚物。
这些安抚物可能是任何一件物品,但多数是小被子、枕套、妈妈的睡衣、公仔、玩具等。
我朋友孩子的安抚物是勺子,听她说过,每次要出门时会给一把勺子和碗给孩子敲打着玩,后来她家孩子就依恋上这个勺子,去哪都要带着。
确实,安抚物其实就是孩子对妈妈依赖的替代品,是他们脱离依赖妈妈的一种过渡,所以我们在看到孩子已经对某件物品产生依恋时,不要太过于纠结,也不要强迫孩子丢掉,只要是安全、容易携带的就随便孩子吧,毕竟也是自己缺少陪伴才会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。
对于孩子喜欢的安抚物,家长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①、有安抚物的孩子要比没有安抚物的孩子来得更害羞,所以妈妈们没必要在不能陪伴的情况下,故意塞一些东西让孩子抱着给他们安抚,毕竟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将来出门、独立等会有些影响。
②、宝宝对某些物件产生依恋后,妈妈们不要嫌麻烦,或者觉得这种行为不好而拿掉宝宝手里的物件,也不要责怪孩子的这种行为,要不然孩子会变得更加爱哭闹、黏人。
③、有些宝宝虽然不要安抚物,但他们入睡之前要妈妈陪在身边,摸着妈妈身上的某个部位,只有这样才能入睡,如果妈妈不在,他们宁可等着也不愿意睡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妈妈们可以帮孩子们找个合适的安抚物,比如公仔、被子等比较柔软的物品。
④、宝宝的安抚物多数是以气味为主,时间久了自然会脏、会臭,这时候妈妈们要想办法清洁,可以在宝宝睡着之后用无味道的洗涤品清洗,别自作主张用香喷喷的洗,要不然换来的就是孩子的哭闹,很难哄的,直到香味消失。
宝宝依赖安抚物,是否帮其戒掉呢?
一般来说孩子们在6岁之后就会戒掉了,个别会持久很久,甚至到成年。至于说是否要帮孩子戒掉这个习惯,阿布提觉得还是要分情况,如果妈妈有足够时间陪伴孩子,那应该很容易帮孩子戒掉;如果妈妈没时间,可以先试试,戒不掉就不要勉强。
最后
孩子的安抚物不管是什么,家长们都不要随便把它丢掉,毕竟有了它,孩子才更有安全感、更不用过于依赖妈妈。
文:阿布提说育儿
相关文章给妈妈们看看:
“坐不住”和“坐得住”的孩子,小学后差距明显,家长要正确引导
为啥孩子不愿意跟别人打招呼?原因很简单,不是没礼貌也不是胆小
孩子童年幸不幸福,从这4件事情来看,家长常允许孩子常开心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2839.html